检察听证是检察机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提升司法公信力、助推社会治理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孝昌县院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紧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构建“头雁领航+普法赋能+多元共治”听证模式,推动检察听证工作质效持续提升,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初心。
01
头雁领航——示范听证强引领,规范流程提质效
检察听证直接面向人民群众,考验检察官释法说理能力。实践中,部分检察官可能存在畏难、“怕麻烦”心理,直接导致听证适用率低。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听证,是破解“不会听、不敢听”困局,推动检察听证覆盖全业务类型的关键举措。
孝昌县院建立“检察长+业务骨干”双轮驱动机制,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通过主动参与主持涉及民生关切、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以示范带领促进检察官尽快熟悉操作流程,按照程序规范开展听证,并自觉将检察听证转化为常态化的检察业务,形成“头雁领航—全员跟进”工作格局。2023年以来,孝昌县院共组织召开检察听证会426件次,其中,院领导主持召开听证会233件次,占半数以上,连续两年检察听证覆盖全部业务类型。
听证会涉及人员邀请、资料准备、会场调试等多项事务,为确保每场听证会规范有序召开,孝昌县院推动“集中听证+类案听证”机制常态化运行,经院党组集中研究,确定每周三为集中听证日,由案管部门提前收集办案部门听证需求,制定听证会时序表,有效节约司法资源,节省听证员时间精力成本。同时,针对交通肇事、危险驾驶等听证频次高的案件,适时开展类案听证,采取“个案审查+集中评议”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检察办案效率。
02
普法赋能——释法说理促和谐,法治宣教育根基
突破空间限制,主动向前一步,将听证会作为普法主阵地,向社区、村镇延伸,通过贴近群众,“以案释法”,让法治信仰扎根群众心田。
打造“上门听证”品牌,以“流动听证+精准普法”模式实现法治宣传效能倍增。对于当事人仍有心结、涉及乡邻矛盾的案件,前往当事人所属社区、村委会召开听证会,以熟悉的场地减少当事人心理对抗,以贴近的法治教育解开当事人心结,借助社区、村委会工作人员力量化解矛盾。
今年8月,孝昌县院就一起因邻里矛盾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到当事人双方居住地村委会召开公开听证会,并邀请村民代表旁听。
“你推我一把,我打你一下,怎么就变成犯罪了呢?”
“要是不赔偿,不取得谅解,老田这么大年纪,会让他去坐牢吗?”……
面对当事人的“法结”“心结”,以及旁听村民们的疑惑,检察官一一耐心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将“身边案例”作为“鲜活教材”,扫除群众法律知识“盲区”。
为进一步扩大听证效果,孝昌县院积极构建检察听证线上普法体系,将具有宣传教育意义的听证案件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传播,推动检察听证从个案审查延伸为全民共享的法治课堂。2023年以来,孝昌县院共计发布检察听证相关宣传信息11篇,线上普及危险驾驶、诈骗等多发罪名相关法律知识,有效提升公众法律意识。
03
多元共治——集思聚力破难题,协同机制固长效
听证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孝昌县院坚持“开门听证”理念,构建“检察主导、多方协同、公众监督”的听证参与体系,主动邀请市场监管、工商联、妇联等单位组织、广泛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教师等群体参与听证,形成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听证力量。多元主体的参与不仅能以“第三方视角”为检察办案提供客观公正意见建议,更能精准把握矛盾症结,为检察机关强化共治格局贡献“外脑”智慧。
今年4月,孝昌县院组织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以“实地走访+跟进监督”模式,对一起生态环境保护类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开展亲历性听证,通过多次前往现场查看固废垃圾清理和补植复绿工作进展,与属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等方式,确保听证员直观了解案件情况。
针对属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的“居民和周边项目施工方倾倒垃圾已成习惯,清理起来存在困难”的问题,听证员提出的对建筑垃圾处理提前介入引导、强化环境保护宣传、增加护林巡逻人员等可行建议均被采纳,有效提升治理效率。
听证会现场,深度参与过县域垃圾转运站项目规划工作的市人大代表围绕县域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倾倒等现象提出专业性意见,孝昌县院积极吸纳意见,并从该案办理中提炼治理精髓,形成《关于构建“监管-处置-修复”三位一体的林地保护机制的建议》并向县人大报送,助力同类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检察听证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的作用。
检察听证工作既是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路径。未来,孝昌县院将持续优化听证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听证效果,让公平正义浸润人心。